來源: 時間:2022-11-17 10:17:15
中金網今日介紹"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改制)",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改制)對您幫助。
礦床位置
哈達門溝金礦區位于包頭市西北30km,行政區劃位于九原區阿嘎如泰蘇木和烏拉特前旗沙德蓋蘇木境內。研究區距包頭市火車站22km,距包(頭)-蘭(州)鐵路烏蘭計車站4km,距110國道2.5km,距京藏高速公路2.0km;哈(達門溝)-石(哈河)公路貫穿礦區東部,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圖1)。
圖1哈達門溝金礦床交通位置圖
開發簡史
礦區曾開展過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對金礦有過記載,但由于認識程度不夠,地質工作進展較緩慢。
上世紀中葉,內蒙古地質局區測隊聯合105隊在烏拉山地區開展了區域地質填圖工作,兼有尋找金礦的任務。當時因為受“含金石英脈”觀點影響較大,導致找金礦的工作進展停滯不前。
70年代,1972年出版的1/20萬佘太鎮幅(K-49-Y)區域地質測量報告將該區太古界地層定為下太古界桑干群,厘定出四個巖組,從老到新依次為片麻巖夾大理巖組(Ar1sh1)、大理巖組(Ar1sh2)、斜長片麻巖組(Ar1sh3)和變粒巖組(Ar1sh4)。1975年華北前寒武紀地層專題會議,正式使用烏拉山群,當時認為該套地層屬于下太古界。1978年華北地區區域層地表內蒙古分冊將烏拉山群劃為中太古界,四個巖組從老到新稱之為召林溝組(Ar2wl1)、桃兒彎組(Ar2wl2)、腦包山組(Ar2wl3)和小溪溝組(Ar2wl4)。從1975年開始,內蒙古冶金五隊在烏拉山-大青山地區開展巖金普查工作,先后對哈業胡同、東西柏樹溝、哈達門溝等地開展了1/5萬路線地質調查和巖金礦的成礦預測工作,在1986年5月份勘探出了著名的哈達門溝金礦床。
1982年出版的1/20萬包頭幅(K-49-32)和土默特右旗幅(K-49-33)區域地質測量報告中仍沿用烏拉山群的四個巖組,但把時代定為上太古界,哈達門溝金礦床位于第二巖組。據1/20萬包頭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說明,在哈業胡同發現金礦點一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09°29′-109°32′;北緯:40°38′-40°40′,金礦點按成因類型分為脈金和砂金,脈金為62號脈含金石英脈,總長1800m,出露最大寬度60m,最小寬度2m,取樣238件,最高品位8.00×10-6,最低品位0.03×10-6,一般0.07-0.10×10-6;達邊界品位的樣品有2件,達工業品位的樣品有1件。砂金產于阿貴溝口及山前洪積扇,品位僅0.0028-0.0184g/m3,金粒很小,無工業意義,同時該報告記載了內蒙古地質局110地質隊1976年曾在該區域作過初步的礦產普查。
1985-1989年,沈陽黃金學院甘盛飛博士對大青山及烏拉山地區變質巖及金礦成礦作用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著有《內蒙古大青山太古宙麻粒巖帶的構造演化及金礦成礦》一書。1986年5月4日,原武警黃金十一支隊(現二支隊)在哈達門溝開展預查工作時發現了1號脈,類型為含金石英-鉀長石脈型,取樣6件,有兩件樣品的金品位大于1.00×10-6(分別是2.64×10-6和7.29×10-6);5月17日在該區進行礦點檢查,又發現了同樣類型的2、3號脈,取樣21件,有9件品位大于1.00×10-6,最高為18.53×10-6,顯示出該區有進一步工作的價值。
自1986年發現哈達門溝金礦以來,相繼開展了預查、普查、勘探及科研等工作,一直延續至今,累計發現8個脈群計69條金礦脈,礦床規模達到特大型。1988年10月至1989年9月,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開展了內蒙古烏拉山-大青山西部地區航空遙感地質解譯研究。工作范圍西起大樺背主峰,東到張家營子以北,南始山緣,北至沙德蓋-西官井一線,面積5000km2,1989年10月提交了“哈達門溝地區航空遙感金礦地質解譯”報告,對區域構造形態,烏拉山南緣大斷裂與成礦關系,礦床成因等都進行了闡述,并劃出找礦重點區2處,找礦靶區4處。
1988-1993年,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區域地質研究院五分隊在包頭市開展1/5萬城市區域地質調查,范圍包括市三區及外圍。1994年提交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對原地層單元的劃分做了較大程度的修改,集寧巖群統一劃在下太古界,上太古界只有烏拉山巖群。對烏拉山復背斜的提法也做了修正,認為整個烏拉山構造帶為一個舒緩波狀的褶曲。1988年4月至1990年12月,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開展了“內蒙古烏拉山-大青山地區綠巖型金礦綜合物化探找礦模式及預測研究”,報告中建立了哈達門溝金礦、后石花金礦綜合物化探找礦模式,確立了兩個類型金礦的預測指標和評價標志。
1989年1月至1991年10月,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開展了“內蒙古烏拉山地區金礦成礦規律、找礦標志及優選找礦靶區”的課題研究工作。研究區就位于烏拉山-大青山西段,面積達9504km2,并于1991年10月提交了報告,報告中將烏拉山群的深變質巖劃分為八類,集中闡述了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的種類及強度,提出了“構造強度控礦”的新觀點,且總結出烏拉山金研究區域變質-混合巖化-剪切應變三重礦化機制的成礦模式,建立了烏拉山金礦的成礦模式及找礦標志。
90年代,1991年5月至1992年4月,原武警黃金十一支隊委托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做了13號礦脈物質成分查定工作,提交了“內蒙古哈達門溝13號脈群物質成分綜合利用查定報告”。對礦化類型,礦石物質成分及化學成分,礦石的結構構造,礦石類型,成礦階段及礦物的生成順序,對金礦物種類、成色、形態、粒度、等進行劃分和查定,并做了金在各種礦物中的比例分配,提出了綜合利用的評價意見。1992年4月至1993年12月,原武警黃金十一支隊結合13號脈群地質勘探工作,依據大量野外觀察資料及各種測試數據,對礦床控礦地質條件,礦床地質特征及礦化規律,以及礦床的成礦物理化學條件等都做了詳實的論述提出了建立“哈達門溝式”鉀長石化蝕變巖型金礦的新構想,而且論述了成礦模式和找礦標志。
1993年11月,該支隊提交了“內蒙古包頭市哈達門溝金礦床地質特征研究”報告。1993-1995年,中國地質大學、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研究所、原武警黃金十一支隊,集中對哈達門溝金礦開展新一輪的地質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了區內的深變質巖群、區域構造特點、礦床地球化學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同位素地質學、成礦動力學、圍巖蝕變規律以及礦床成因等方面,取得了不錯的結果,科研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觀點,即哈達門溝金礦床屬于偉晶巖型金礦,豐富了金礦床成因的理論。
2000年后,吉林大學在該區域開展了1:25萬包頭市幅區調修側。
規模和品位
哈達門溝金礦床自1986年發現以來,累計探獲勘查儲量近100噸,共發現有69條金礦(化)脈(體)。礦床平均品位約3~5g/t。
今日中金網關于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改制)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