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22-12-15 18:50:02
中金網今日介紹"中國黃金標志(中國黃金標志KH44鋼印什么意思)",希望小金從網上整理的中國黃金標志(中國黃金標志KH44鋼印什么意思)對您幫助。
以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開業為標志,我國黃金市場正式開放,至今年正是黃金市場開放20周年。20年來,我國黃金市場經歷過躍居全球場內第一現貨交易市場的榮耀,見證了上海金成為影響世界黃金市場的中國標準、中國方案,也遭遇了野蠻生長和狂熱投資。
在這20年的發展中,我國獲得了哪些經驗和教訓?如何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多元話語體系,貢獻中國智慧,發出中國聲音?未來20年的道路如何規劃?2022年的中國黃金市場正處在滿足民眾高質量黃金需求的歷史新階段,也走在超越區域中心而邁向全球中心的征途上。
1
充滿煙火氣的中國黃金市場:趕超世界平均消費水平
2002年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開業是中國黃金市場發展史的里程碑。站在2022年的當下回望2002年,我們如今可以清楚地看到2002年的中國黃金市場正處于蓄勢待發的起點,而國際黃金市場正處于一輪10年大牛市的起點,中國黃金市場從2002年至今20年的快速發展似乎是理所當然。然而,站在2002年的時點向前展望未來時,中國黃金市場后發的弱點是不可否認的,而國際黃金牛市的前景并非毋庸置疑的。
2002年的中國黃金市場是一個兼具極大潛力和后發弱勢的市場:一方面,2002年的中國正醞釀著一輪經濟高速增長,高速經濟增長必然會催生傳統黃金大國中國的黃金消費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即使與同為發展中黃金消費大國的印度相比,中國黃金市場發展相對較遲,距離充分滿足民眾黃金消費需求還有相當的提升空間。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這一有關我國歷史發展階段的精準描述聚焦在黃金市場則表現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黃金消費需求與后發的黃金市場之間的矛盾”。
圖一:2002年中印美日沙特人均黃金首飾消費量的比較(單位:克)
2002年,中國黃金首飾消費為199.6噸,同為黃金消費大國的印度其黃金首飾消費則為490.2噸,歐洲和美國的黃金首飾消費分別為248噸和388.1噸,中東黃金消費大國沙特阿拉伯的黃金首飾消費則為139.3噸??v向的國際比較很容易看出,2002年時我國黃金首飾消費較之歐美發達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在黃金首飾消費總量上也超出我國一大截,人均黃金首飾消費的比較(圖一)更加突顯出我國黃金市場因為后發而需要奮起直追的迫切。2002年,中國人均黃金首飾消費量僅為0.16克,僅為同為人口大國和黃金消費大國的印度的人均消費量的三分之一,僅為同為東亞文化圈的日本的人均消費量的40%,與美國和沙特的人均消費量更是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差距既表明市場后發的現實又隱含著中國崛起的潛力。然而,如何將隱含的潛力轉為真實的實力,這需要中國黃金市場建設者與參與者的不懈探索和努力。
歷經20年的奮斗與發展,以上海黃金交易所核心構建的包括銀行、黃金礦業企業、首飾加工企業和黃金零售企業在內協力打造的中國黃金現貨市場滿足了中國崛起歷史大勢下民眾日益增長的黃金消費需求,交上了一份令世界矚目的答卷。2021年,中國黃金首飾消費高達673.35噸,穩居世界第一。圖二對比了2021年中印美日沙特人均黃金首飾消費量,與圖一對照后可以清楚地看到: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人均黃金首飾消費量已經可以比肩印度和美國,中國民眾的黃金首飾需求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躍。
圖二:2021年中印美日沙特人均黃金首飾消費量的比較(單位:克)
過去20年,中國黃金現貨市場以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黃金消費需求為使命。正是在充滿煙火氣的市場氛圍中,中國黃金現貨市場在量足的基礎上開始追求質優,當下國潮設計風的興起正有賴于此。
2
定位高大上的中國黃金市場:邁向國際定價中心
2002年的中國黃金市場是國際黃金市場體系中的后來者,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價格更是國際黃金定價體系中的新生事物。盡管亞洲聚集著印度、中國、日本和沙特等黃金消費大國,而亞洲也不乏孟買、東京、迪拜等區域黃金定價中心,盡管中國和印度的黃金現貨標準與歐美標準并不相同,然而長久以來形成的東價西望格局卻少有改變,即亞洲黃金市場以倫敦和紐約的黃金美元報價為基準,談及黃金定價必稱倫敦金和紐約金。
然而,以2002年為起點,中國黃金市場以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為核心,依托龐大的黃金進口和活躍的黃金交易,將中國標準和上海定價逐漸推上國際黃金定價體系的第三極,至此亞洲黃金市場擁有了自己的定價基準。中國黃金市場爭取國際定價權的努力是建立在國內市場的巨大規模和流動性基礎之上的。支撐中國黃金市場快速發展的基石是中國需求和中國供給在全球黃金市場上的崛起。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2021年全球黃金消費需求(首飾需求與工業需求合計)為3304噸,中國以995噸高居世界第一,且占有全球黃金消費需求近三分之一的份額,遠超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2021年全球礦產金產量為3000噸,中國以370噸的產量高居榜首。正是在中國崛起的大勢驅動下,以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為核心的中國黃金市場終于在流動性上實現了對歐美領先市場的奮起直追。2008年,上海期貨交易所活躍黃金期貨合約的日均成交量為29.85噸,而紐約商品交易所活躍黃金期貨合約的日均成交量為672.91噸,紐約黃金期貨的日均成交量是上海黃金期貨的22.5倍;2021年,上海期貨交易所活躍黃金期貨合約的日均成交量為130.12噸而紐約商品交易所活躍黃金期貨合約的日均成交量為1057.52噸,紐約黃金期貨的日均成交量僅是上海黃金期貨的8倍。對比之下,短短十余年間中國黃金市場流動性的極速增長可見一斑。
正是以全球黃金第一大消費國和全球黃金第一大生產國的供需地位為基礎,以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黃金需求為導向,中國黃金市場具備了向外輻射影響的能力。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國際板和上海金定價基準是上海開始邁向國際定價中心的顯性標志,然而這璀璨的成果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黃金市場爭取國際定價權的努力是國內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上海邁向國際黃金定價中心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但絕不會半途而廢。
3
憧憬未來的中國黃金市場:開放依舊,內外兼修
2022年的中國黃金市場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克服了初生的困難,經歷過青春的躁動,處在生命期的重要關口:2022年的中國黃金市場正處在滿足民眾高質量黃金需求的歷史新階段,也走在超越區域中心而邁向全球中心的征途上。一方面,過去20年中國黃金市場以滿足民眾黃金需求的數量為己任,這樣的初心在新時代條件下需要轉化為以滿足民眾黃金需求的質量為己任;另一方面,過去20年中國黃金市場成長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市場,但是尚未能實現與倫敦紐約市場三足鼎立。以綜合體現市場深度的期貨合約持倉量論,2021年底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期貨合約持倉量為179.61噸,而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合約持倉量為1582.87噸,要成長為國際定價中心上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乍看之下,滿足國內民眾黃金需求的煙火氣與追求國際定價權的高大上似乎相隔萬里,然而通過對外開放的紐帶,煙火氣和高大上實際上始終是中國黃金市場發展這枚硬幣的兩面:立足于中國民眾的黃金需求中國黃金市場才有對外輻射的吸引力,面向世界的中國黃金市場才能更好地滿足民眾黃金需求的升級。中國民眾黃金需求從量向質的升級要求對外開放以滿足多元化的審美需求,而民眾黃金需求的持續擴張才是中國黃金市場繼續追趕國際定價中心的持久動力。
今日中金網關于中國黃金標志(中國黃金標志KH44鋼印什么意思)的介紹就到此。
聲明: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可直接反饋本站,我們將會作修改或刪除處理。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